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OLUMB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鸽形目 |
科名 |
Columbidae |
科中文名 |
鸠鸽科 |
属名 |
Streptopelia Bonaparte,1855 |
属中文名 |
斑鸠属 |
学名 |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agricola(Tickell) |
中文名 |
山斑鸠 |
英文名 |
Rufous Turtle Dove |
俗名 |
斑鸠、憨斑鸠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Columba agricola Tickell,1833,Journ.As Soc.Bengal 2:581(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agricola,All,S.S.D.Ripley,1969,3:145;Howard,R.& A.Moore,1984,P.138;Peters,J.L.,l961,3:90;郑作新,1987,P.292—293;郑作新等,1991,6:58—61.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珠颈斑鸠略大。上体以黑褐色为主;后颈基部两侧具羽端蓝灰色,羽基黑色的块斑;肩羽具锈红色羽缘;尾羽黑褐,端缘灰白色。下体浅葡萄红褐色。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计5个亚种,其中4亚种见于我国。云南有agricola亚种和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澜沧1960.1.9—2.28.;勐连l960.1.30.;凤庆白腊l964.7.20一25.;双江青平l964.6。27.;腾冲l960。4。1.;腾冲大塘l965、5,31.;龙陵小黑山1962.5.7—10.;潞西:勐旺1965.3.6。,遮放1962.3.31—4.1.。 |
形态描述 |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下体的葡萄灰红色稍沾棕黄色;尾下覆羽和尾羽端斑的鸠灰色亦较指名亚种暗郁。 |
分类讨论 |
彭燕章等(1987)及郑作新等(1991)认为山斑鸠指名亚种和agricola亚种的区别在于前者腹部较多葡萄红色,尾下覆羽和尾羽端斑为淡鸠灰色,而后者腹部的葡萄红色最浓,尾下覆羽和尾羽端斑的鸠灰色较多蓝辉。郑作新等(1991)还指出,指名亚种体形较大,翅长l0♂♂为198(190一203),10♀♀为190(180--203)mm,而agricola亚种体形较小,翅长7♂♂为181.6(170—l91),4♀♀为174--180mm。All & Ripley(1969)则认为指名亚种与agricola亚种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的尾下覆羽和尾羽端斑的鸠灰色浅淡,后者则暗郁。我们将采自湖北西南部、贵州北部、四川东部和西部的山斑鸠指名亚种标本与云南各地的山斑鸠标本进行比较,则发现湖北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和四川东部及西部的标本腹部的葡萄红色最为鲜亮。云南北部、中部和南部各地标本腹部的葡萄红色次之,云南西南部腾冲、潞西、凤庆、孟连等地的标本腹部的葡萄红色则较淡,且略渲染棕黄色,尾下覆羽和尾羽端部的鸠灰色亦较暗,向北、向东、向南、各地所采标本的鸠灰色则逐渐变浅。由前所列两亚种的量衡度可见,各地标本的翅长,无明显差异。采自腾冲的标本中也有少数个体腹部的葡萄红色比较鲜亮,而昆明以及云南中部、南部和西北部的标本中也有腹部葡萄红色略染棕黄色的个体。因此可见,云南是该两亚种的混交地带。但从群体情况观察,滇西南腾冲、潞西、凤庆、孟连等地的山斑鸠标本,总体上更接近于agricola亚种。而其它地区的标本,则较接近指名亚种。 |
分布地 |
澜沧、勐连、凤庆、双江、腾冲、龙陵、潞西,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及缅甸等地。 |
生态学 |
山斑鸠喜结群活动于坝区边缘的低丘、山地和靠近农耕地的地方,常在农耕地中觅食散落谷物,或在林中啄食果实。剖验7个鸟胃,胃内含物有油菜籽(5次)、稻谷(1次)、蚕豆和豌豆(各1次)。在贡山巴坡所获l鸟,胃内含物皆为稻谷,而在昆明所获2鸟,胃内皆为麦粒。
在昆明西部山区,于1987年5月24日在海拔l980m的常绿阔叶次生林中获得1巢。巢用菝葜藤、杜鹃花枯枝及其他小枯枝,松散地堆集搭在树权上,距地约l.7米,内有白色卵2枚,量衡度相同,卵径为32×24.6mm,重l0g。
山斑鸠嗜食谷物,且常在刚播种的地里啄食种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危害。但其肉鲜美,是常见的猎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栖息地高度海拔300--3250m。资源现状为优势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