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科名 |
Accipitridae |
科中文名 |
鹰科 |
属名 |
Circus Lacépéde,1799 |
属中文名 |
鹞属 |
学名 |
Circus cyaneus cyaneus(Linnaeus) |
中文名 |
白尾鹞 |
英文名 |
Northern Harrier,Hen Harrier. |
俗名 |
鹞子、灰鹞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Falco cyaneus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126(模式标本采集地:英国伦敦)。
Circus cyaneus cyaneus,Mayr,E.& G.W.Cottrell,1979.P.317;Rothschild,L.1926,P.230;郑作新,1987,P.108—109.
|
鉴定特征 |
体形中等,嘴峰长从蜡膜前缘量起不及20mm;翅长♂♂340一356,♀♀370—392mm。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5枚为短或几等长;第5枚初级飞羽的外翈具切刻;雄性成鸟体羽主要呈蓝灰色,尾上覆羽和腹部及翅下覆羽纯白色。雌性成鸟体羽主要呈棕褐色,头至后颈和前胸具黑褐色纵纹;尾上覆羽白色,幼鸟多少杂有淡棕色斑纹。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昆明小麦雨l983.3.13.;大理沙村l984.12.30.;新平l976.12.3.;巧家l963.11.23.。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体羽主要呈银灰色;眼先具黑须,颊及耳羽沾黑褐色;后枕羽端亦稍缀黑褐色;尾上覆羽纯白色;初级飞羽大部黑色,内翈基部白色;次级飞羽内翈白,近羽端多少渲染黑褐色;羽端缘以灰白色;中央1对尾羽纯银灰色,外侧尾羽的银灰色由中央向两侧逐渐减少,而呈污白色,并贯以5—6道灰褐色波形横斑;尾羽的羽轴均牙白色;颏、喉至胸部与背同为灰色。腹部至尾下覆羽、腋羽、翅下覆羽纯白。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黑褐色,羽缘淡棕黄色,成纵纹状;上背至腰、翅上覆羽及飞羽表面主要呈暗褐色;翅上覆羽具淡棕色点斑,飞羽具黑褐色带斑;尾上覆羽纯白色;中央尾羽灰褐,具6道暗褐色带斑;外侧尾羽棕褐色,最外侧一对最浅淡,均具暗褐色横斑;尾羽端缘淡棕色。颊和颏、喉淡棕白色;皱领淡棕白,具黑褐色纵纹;胸和两胁棕褐色,羽缘淡棕白;腹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及翅下覆羽均淡棕色,并散布棕褐色斑纹,以腹部最为浅淡。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多棕色;尾上覆羽白色而多少杂有淡棕色斑纹。
虹膜黄色;嘴黑,基部沾蓝,蜡膜黄绿;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
分布地 |
昆明、寻甸、新平、通海、巧家、永善、腾冲、大理等地,旅鸟或冬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西北部,夏候鸟;新疆天山、四川西北部、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旅鸟;西藏、青海、台湾和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南迁至中东、印度北部、印度支那北部、马来半岛及日本等地越冬。 |
生态学 |
栖息于开阔的草原、田野和沼泽湿地,单个活动。飞翔敏捷,以小型鼠类、食虫类、鸟类和两栖类、爬行类及昆虫等动物为生,是农田益鸟。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25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