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Boddaert)   牛背鹭

字段 内容
目名 CICONIIFORMES
目中文名 鹳形目
科名 Ardeidae
科中文名 鹭科
属名 Bubulcus Bonaparte,1855
属中文名 牛背鹭属
学名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Boddaert)
中文名 牛背鹭
英文名 Cattle Egret.
俗名 黄头白鹭。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是
引证信息 Cancroma Coromanda Boddaert,1783,Tabl.Pl.enlum.Hist.Nat.:54(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科罗曼德尔)。 Egretta ibis coromanda,Mayr,E.& G.W.Cottrell,1979,P.211. Bubulcus ibis coromandus,Howard,R.& A.Moore,1980,P.64;Rothschild,L.,1926,P.227;郑作新,1987,P.24;彭燕章等,l987,P.15.
鉴定特征 体形与白鹭相似,但嘴呈黄色。夏羽:头、颈、胸和背上蓑羽橙黄色;冬羽全身羽毛白色、头顶和后颈或多或少渲染黄色。
亚种信息 全世界分化为3亚种,我国仅l亚种。
采集地 双江1960.3.29.;临沧l964.8.29.;耿马孟定l964.5.24.;景谷1960.5.13.;思茅l956.12.29.;景东:前所1957.4.2.,左素营1957.1.7.,景东1964.8.29.,9.22.,ll.22.;腾冲界头l990.8.16.;潞西:芒市1962.4.27.,遮放1962.4.8.;盈江l960.5.21.;勐海l960.2.7.;景洪大勐龙1960.1.15.;勐腊1960.2.17.。
形态描述 成鸟 (夏羽):前额、头顶至后枕部亮橙黄色,闪耀金色光彩,后枕部羽毛松散而稍长;头侧、颈侧和喉部羽基白,羽端大部橙黄色;上背和前颈基部着生橙黄色蓑羽,前颈基部的蓑羽较短,悬垂于前胸;上背蓑羽松散,羽枝特长,超过尾羽端部。余部体羽概为白色。 冬羽:体羽全为白色,唯头顶和后颈部稍沾黄色,无蓑羽。幼鸟纯白。 虹膜金黄色;眼先和眼周裸露皮肤呈鲜黄色;嘴黄色;跗蹠、趾和爪黑褐色。据Viney& Phillipps(1983),牛背鹭的脚在春季繁殖期呈黄绿色。在我们所采的标本中,3月29日采自双江的1只雄鸟和5月24日采自耿马孟定的l只雌鸟的脚亦呈黄绿色。
分布地 思茅、保山、红河、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州,留鸟。省外分布: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留鸟;四川、西藏、陕西西南部,夏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等地。
生态学 牛背鹭栖息于滇西和滇西南地区的田坝区和开阔河谷的沼泽滩地。冬季十多只结群,在田地和草地上活动觅食,最喜跟随放牧的牛、马等牲畜,啄吃惊飞起来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常见停栖于牛背上啄吃蜱螨等寄生虫。剖验1965年4—6月采自滇西盈江芒市和腾冲界头的5只鸟胃,胃中有土蚕及其它鳞翅目幼虫(3次),占44.32%,蝗虫、蟋蟀、螽斯(4次)占22.o6%,蝽象(2次)占19.79%,鞘翅目甲虫(3次)占9.27%,蜻蜓(1次),蚯蚓(1次),占4.53%。由此可见,牛背鹭主要啄吃农田害虫,对农业生产有益。夏季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在田坝区和居民点附近的大树上营巢,巢形简陋,多由树枝和草筑成。每窝产卵3—5枚,卵壳表面光滑呈淡蓝绿色,无斑点。卵重23.5—27.5g,大小为46.2×36.4和46.6×34.8mm(郑作新等,1963)。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500--14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