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属名 |
Lar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鸥属 |
学名 |
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 |
中文名 |
棕头鸥 |
英文名 |
Brown--headed Gull |
俗名 |
水鸽子、海鸥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1840,Madras Journ.Lit.and Sci.1 2:225(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海岸)。
Larus brunicephalus,Ali,S.& S.D.Ripley,1969,3:31—33;Peters,G.L.,
1934,P.321;Howard,R.& A.Moore,1984,P.130;郑作新,l987,P.258.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红嘴鸥略大,翅长超过310mm,羽色与红嘴鸥极为相似。第1、2枚初级飞羽大部黑色,具椭圆形白色次端白斑。 |
采集地 |
昆明滇池1961.12.18.;耿马孟定l960.4.14.;宁蒗泸沽湖1981.11.21.。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冬羽):整个头部至上背及下体纯白,头顶略染浅灰色,耳区有一小黑斑;肩、两翅覆羽、三级飞羽及背、腰银灰;尾羽纯白色;飞羽端部大部黑色,第l、2枚初级飞羽近端部具宽阔的白色次端斑,第2至第5枚初级飞羽基部外翈纯白,向内各飞羽基部外翈转为灰色,第3—5枚初级飞羽或具白端或缺。两性相似。
夏羽:整个头部暗咖啡褐色,眼周具白环,头部暗咖啡色与颈部白色相交处颜色转暗,形成不清晰的黑环。
亚成鸟(冬羽):与成鸟羽色相似,但头顶黑色稍多,上背少数羽沾褐;两翅覆羽和三级飞羽表面多为褐色,第l、2枚初级飞羽近端部无白斑,内侧数枚飞羽具白端;尾羽具宽阔的黑色近端斑和窄的端缘。
虹膜红褐或黄褐,嘴、跗蹠及趾深红色。
|
分布地 |
昆明、昭通、耿马、宁蒗、贡山等地,冬候鸟。国内分布于新疆、青藏高原,繁殖鸟。甘肃、山西、河北、四川等地,旅鸟或冬候鸟。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及南部地区。 |
生态学 |
棕头鸥在亚洲中部地区繁殖,在南部地区越冬。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些湖泊,棕头鸥常集大群繁殖,在云南,越冬的棕头鸥多单只活动于水库、湖泊、河流中,以鱼、虾、软体动物及水生昆虫为食,在滇池,棕头鸥也与红嘴鸥混群活动,进入昆明市区觅食的红嘴鸥中,杂有少量棕头鸥。1990年秋季在贡山县独龙江乡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时,于10月3日观察到棕头鸥沿独龙江河谷向南迁飞。
栖息地高度海拔480--264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