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Larus ridibundus Linnaeus   红嘴鸥

字段 内容
目名 LARIFORMES
目中文名 鸥形目
科名 Laridae
科中文名 鸥科
属名 Larus Linnaeus,1758
属中文名 鸥属
学名 Larus ridibundus Linnaeus
中文名 红嘴鸥
英文名 Black--headed Gull,Laughing Gull
俗名 水鸽子;海鸥
亚种判定 否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Larus ridibundus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225(模式标本采集地:欧洲海)。 Larus ridibundus ridibundus,Ali,S.& S.D.Ripley,1969,3:33—34. Lanus ridibundus,Howard,R.& A.Moore,1984,P.130.;Peters,G.L.,l934,P.323;郑作新,1987,P.257.
鉴定特征 体形中等;冬羽:头、后颈、腰及尾上覆羽、尾羽白色;背及两翅表面银灰,初级飞羽白而具黑色羽缘;下体纯白。繁殖羽:头部变为淡黑褐色或咖啡色。幼鸟翅上覆羽端缘棕褐色。
采集地 昆明滇池1961.12.18.,l960.12.25.,l985.1.22.;宜良汤池1983.11.22.;昭通1963.12.;寻甸羊街l961.12.27.,l976.1.19.;江川星云湖1983.12.26.;通海杞麓湖1983.12.19—20.;永胜程海l984.12.25.;个旧大屯海1983.12.4.;石屏异龙湖1983.12.11.;蒙自长桥海1983.11.27.;大理洱海l974.2.25.;洱源茈碧湖1984.11.23.。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冬羽):头、颈、尾上覆羽和尾羽及整个下体纯白;后枕略沾灰,眼眶前缘和耳羽黑褐色;背、肩、翅上覆羽、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银灰色;三次飞羽端部浅灰白色;翅缘和初级覆羽纯白;初级飞羽1—4枚白色,第1枚外翈大部及内翈缘和尖端黑色;第2枚外翈缘稍沾黑色,内翈和羽端黑色;第3、4枚仅内翈缘和羽端黑色;内侧初级飞羽银灰,内翈和近端黑色,尖端缀白斑。两性相似。 亚成鸟:三级飞羽和翅上覆羽淡褐色;尾羽具宽阔的黑色端斑或次端斑;余部羽色与成鸟相似。嘴橙黄,先端黑褐,跗蹠及趾橙黄。 成鸟夏羽:整个头部变为黑褐色或暗咖啡色,眼周具白环。 虹膜暗褐;嘴赤红,先端黑褐,跗蹠、趾橙红色爪黑色。
分布地 广泛分布于滇西、滇南和滇东各地的湖泊、水库及江河流域,冬候鸟。省外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繁殖,冬季南迁越冬几遍布全国。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非、印度及菲律宾群岛。
生态学 红嘴鸥每年lo月下旬至ll月上旬迁来云南越冬,翌年3月底或4月初飞返北方繁殖地。平时常结群在海岸、内陆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觅食,或在水中浮游。因叫声似“ha ha ha ha”故又名笑鸥。食性杂,主要以鱼、虾、螺、昆虫等为食,有时亦吃些植物。 在云南昆明滇池越冬的红嘴鸥,自1985年11月进入昆明市区觅食,栖息于盘龙江、翠湖公园等处,数量逐年增多,第一批进入昆明市的红嘴鸥数量不过数百只,随后增加至万余只。由于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禁止捕捉和燃放鞭炮恐吓红嘴鸥,建立投食点,加之市民爱鸟意识日增。现红嘴鸥已成为每年冬天昆明市区的常客。栖息地点由原来的盘龙江、翠湖进一步扩展到篆塘、大观河、莲花池等地。据观察,红嘴鸥早晨由滇池飞入市区觅食,傍晚返回滇池,在水中飘浮过夜,清晨复返市区。 曾在昆明回收到1号由前苏联莫斯科鸟类环志中心系放的红嘴鸥脚环,由此可以断定,在昆明越冬的部分红嘴鸥系由前苏联境内飞来。 栖息地高度海拔1000--2620m。资源现状为优势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