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科名 |
Accipitridae |
科中文名 |
鹰科 |
属名 |
Sarcogyps Lesson,1842 |
属中文名 |
黑兀鹫属 |
学名 |
Sarcogyps calvus(Scopoli) |
中文名 |
黑兀鹫 |
英文名 |
Asiatic King Vulture,Red—Headed Vulture,Black Vulture. |
俗名 |
黑臭鵰、亚洲王鹫。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Vultur calvus Scopoli,1786,Del.Faun.Flor.Insubr.2:85(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Pondicherry)。
Torgos calvus,Rothschild,.L,l926,P.231.
Aegypius calvus,Mayr,E.& G.W.Cottrell,l979,P.309.
Sarcogyps calvus,Howard,R.& A.Moore,1980,P.78;郑作新,l987,P.104—105.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大,翅长545—580mm,头和颈裸露,皮肤红色,颈侧有肉垂,全身体羽亮黑色;颈基皱领和两胁被白色绒羽;尾羽稍成楔状。 |
采集地 |
勐腊:县城郊1959.,勐捧l960.2.5.,勐仑l961.6.13.;景东董家山1957.2.8.。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头和颈部裸露,颈侧各具一片肉垂,皮肤红色;耳周有一圈黑色短毛;眼先、颊部、头侧和颏、喉散生黑色短毛;下喉至上胸中央有一块褐色短羽;从后颈基部至前胸的褐色短羽领斑两侧的皱领呈白色绒羽状;两胁绒羽呈白色;背和翅上覆羽亮黑色;初级飞羽黑褐,次级飞羽转呈暗褐色,羽端缀黑;有的鸟内侧次级飞羽的褐色浅淡而近白色,羽端亦缀黑色。飞羽的羽轴概为牙白色;尾羽暗褐,渲染黑色,羽轴亦暗褐色;腹面余部暗褐,绒羽白色常显露其外。两性相似。
幼鸟:头和颈部皮肤红色较淡,而多被白色和褐色短绒,体羽多褐色而少黑色。
虹膜黄或红褐色;嘴暗褐,蜡膜红色,下嘴基部黄色;跗蹠和趾暗红褐色,爪黑色。
|
分布地 |
腾冲(Rothschild,1926)、盈江、景东、景洪、勐海、勐腊等地,留鸟。国内仅见于云南。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马来亚等地。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开阔地带,嗜食腐肉。在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l958—1961年期间,常见单个在村镇附近的大树上停栖,尤其多见在屠宰场附近活动,觅食弃物。
栖息地高度海拔400—1500m。1961年以后该种鸟类逐渐减少,在80年代以来的多次考察中,再也没有发现黑兀鹫。所以,该种鸟类的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