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Phalaropodidae |
科中文名 |
瓣蹼鹬科 |
属名 |
Phalaropus Brisson,1760 |
属中文名 |
瓣蹼鹬属 |
学名 |
Phalaropus lobatus(Linnaeus) |
中文名 |
红颈瓣蹼鹬 |
英文名 |
Red—necked Phalarope.Northern Phalarope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Tringa tobata(sic)(Lobata in Emendanda,P.824)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48(模式标本采集地:加拿大赫得森湾)。
Lobipes lobatus,Peters,J.L.,l934,P.293.
Phalaropus lobatus,Ali,S.& S.D.Ripley,1969,2:323;Howard,R.& A.Moore,1984,P.127;Johnsgard,P.A.,l981,P.298—300;郑作新,1987,P.247.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小,翅短于ll7mm;上体黑褐色,肩部羽缘淡棕黄;两翅有一白斑;眼后具黑斑;嘴纤细且直;呈圆锥状,下体几纯白;前趾间具瓣蹼,常在水中浮游。 |
采集地 |
昆明花红洞l978.9.14.。 |
形态描述 |
雌性成鸟:额白,头顶及后枕黑褐,头顶略杂浅棕色;由后颈至尾黑褐色,羽缘淡棕或棕白色;飞羽黑褐,第4枚初级飞羽以内各羽及次级飞羽具狭细白端;三级飞羽黑褐具浅棕或白色羽缘;初级覆羽和大覆羽端部白色,形成翅上白斑;尾羽黑褐,中央尾羽端部具白色或淡棕色羽缘,外侧尾羽的黑褐色较浅淡,外翈缘以白色。眉纹白色,眼周及眼后黑色,形成一道黑纹延至耳区;胸侧淡黑褐,下体余部纯白;两胁有数羽具粗著的淡黑褐色羽干纹。
虹膜褐色;嘴黑;跗蹠黑色沾黄;蹼为黑色与黄色相杂。
|
分布地 |
仅偶见于昆明,旅鸟。国内见于东南沿海、新疆天山、青海湖等地,旅鸟。台湾、海南岛,旅鸟或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等地,在南美海岸、太平洋东海岸、非洲西海岸越冬。 |
生态学 |
该鸟被采获时,在花红洞的水塘中浮游,边游边觅食,受惊后即
起飞,盘旋一圈后又落入原水塘内。胃内含物为水生昆虫。
栖息地高度海拔2100m左右。资源现状为罕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