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APRIMULGIFORMES |
目中文名 |
夜鹰目 |
科名 |
Caprimulgidae |
科中文名 |
夜鹰科 |
属名 |
Caprimulg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夜鹰属 |
学名 |
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 Ternminck et Schlegel |
中文名 |
普通夜鹰 |
英文名 |
Indian Jungle Nightja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Caprimulgus jotaka Temminck et Schlegel,1850(=1847),in Siebold,Faun.Jap.,Aves:37,pl.12,13(模式标本采集地:日本)。
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e,Baker,E.C.Stuart,1927,4:367—368;Howard,R.&A.Moore,1980,p.196;La Touche,1931—34,2:97—99;Peters,J.L.,l940,IV:204;Rothschild,L.,l926,p.246;郑作新,1987,p.344—345;彭燕章等,l987,p.135—136.
|
鉴定特征 |
通体黑褐色,杂皮黄色斑块;雄鸟最外侧4枚初级飞羽具一道白色横斑;外侧4对尾羽具白色次端斑,喉具白斑。雌鸟最外侧4枚初级飞羽斑块棕黄,尾羽次端
斑棕黄或缺如,无棕黄色项领,可与长尾夜鹰相区别。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5亚种,我国有2亚种,云南省均有分布。 |
采集地 |
昆明花红洞l964.6.22.,l973.5.23.,l974.10.21.;屏边大围山1985.5.1.;勐腊勐远l960.1.21.;易门县城东郊l985.4.25.;泸水六库l974.2. 17.。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通体羽色与hazarae亚种相似,呈斑驳状。前额、头顶至后颈满布灰白色与黑褐色相杂的虫蠹状细小斑纹及黑色纵纹,头顶中央的黑色纵纹特别粗著;后颈羽端缀淡棕色块斑;上背至尾上覆羽与头顶同色,但多具黑褐色横斑;肩羽黑而布有棕黄色点斑,外翈多具棕黄色块斑;翼覆羽和飞羽黑褐,翼覆羽端部具棕黄色圆形点斑;内侧飞羽灰白,具黑色轴纹及虫蠹状细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缘以棕红色齿状斑纹;第1枚初级飞羽内翈近中部有一白色圆形块斑,第2—4枚具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棕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斑纹,并具6或7道黑色波形横带;外侧尾羽多黑褐色,有显著的白色次端斑;眼先、眉纹、颊、颏和喉黑褐色,羽端杂棕黄色点斑;耳羽棕黄而具黑纹;喉具显著的白色块斑;胸暗褐,羽端具淡棕色横纹;下体余部淡棕黄色,满布黑褐色横斑。
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稍浅淡;白色喉斑较小,且多沾棕;飞羽近中部无白斑,尾羽无白色次端斑。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角褐,爪黑色。
|
分类讨论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将采自贡山巴坡及泸水六库的标本均定为hazarae亚种,彭燕章等(1987)将采自云南各地的标本均定为jotaka亚种。通过查看采自云南各地和湖南桑植及海南的标本,发现雌鸟的上体羽色均较雄鸟略浅淡。昆明的雌性标本与湖南桑植及海南的雌鸟标本羽色无明显差异;而贡山巴坡的2号雌性标本的羽色较暗,翅端较圆,故应属hazarae亚种。而其它地区的标本羽色较淡,翅端较尖。泸水六库的1号雄性标本与其它地区雄性标本的羽色相似,似属jokata亚种。 |
分布地 |
昆明、易门、勐腊、蒙自、河口、金平、屏边、思茅、景东、耿马、腾冲、盈江、泸水、永善等县,留鸟。国内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北至东北三省,南至海南,西至内蒙古、陕西南部、甘肃西北部、四川西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日本、爪哇及婆罗洲等地。 |
生态学 |
普通夜鹰为较常见的夜间活动的鸟类,黄昏时尤为活跃,不断在空中捕捉昆虫,白天多蹲伏在多树的山坡草地或树枝上休息。食物以昆虫为主,剖检5月采自贡山的1只鸟胃,胃内有铜绿金龟子l个,棕色金龟子3个,非洲蝼蛄l2个,蜂类2个。5月采自昆明的l只鸟胃,胃内主要为鞘翅目及鳞翅目昆虫,另有麦粒2粒,木屑、玻璃碎片及石头碎片等;10月采自昆明的l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以后者为多。李桂垣等(1985)剖检7月4日至8月13日的4只四川鸟胃,均捕食金龟子等鞘翅目昆虫,有2鸟兼食杂草种子。据吴至康等(1986),1980年6月7日在贵州威宁县打磨山(海拔2450m),见l巢营于峭壁的裸岩上,无任何巢材,只是l个少许泥土的浅坑,巢内有2雏鸟,绒羽呈浅灰褐色,体重分别为89和l09。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7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