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Recurvirostridae |
科中文名 |
反嘴鹬科 |
属名 |
Ibidorhyncha Vigors,1830—1831 |
属中文名 |
鹮嘴鹬属 |
学名 |
lbidorhyncha struthersii Vigors |
中文名 |
鹮嘴鹬 |
英文名 |
Ibis—bill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Vigors,1830-1831(1832),Proc.Comm.Zool.Soc.London:174(模式标本采集地:喜马拉雅山脉)。
Ibidorhynchus struthersii,Johnsgard,P.A.,l981,P.68—69.
Ibidorhyncha struthersii,All,S.& S.D.Ripley,l969,2:334;Howard,R.& A.Moore,1984,P.121;Peters,J.L.,l934,P.289;郑作新,1987,P.244.
|
鉴定特征 |
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呈朱红色;鼻沟超过嘴长之半;头、眼先、喉部黑褐色;胸具一黑色环带;肩部以前呈灰色,肩至尾部由灰色逐渐变为灰褐色;尾上覆羽黑色,尾羽灰褐具斑点;下体余部纯白色。 |
采集地 |
贡山普拉1973.12.30.。 |
形态描述 |
雌性成鸟:由额至枕、前头两侧、颏、喉部中央均黑褐色,外缘以白色;前头和嘴基部周围杂白纹;后颈、后头与颈两侧和上胸概呈灰色;上体及两翅内侧大都灰褐色;飞羽、大覆羽和初级覆羽暗褐;初级飞羽内翈具白斑,至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基部转为纯白色;翅缘亦白色;尾上覆羽近黑;尾羽烟灰色,中央尾羽淡棕褐具暗色波状横斑,最外一对尾羽外翈有黑白相问的横斑;外侧尾羽概具黑色近端斑;胸部有一条宽阔的黑色环带,与灰色上胸之间另有一条白色带斑;下体余部白色。两性相似。
虹膜红色;嘴朱红色;跗蹠与趾红灰;爪暗褐色。
|
分布地 |
丽江、贡山、中甸,留鸟。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以及青海、四川西部、西藏南部等地区。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及印度北部。 |
生态学 |
鹮嘴鹬栖息于山区湍急的溪流附近。多单只或结小群活动,觅食小形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亦吃小鱼。1988年2月12日在中甸县虎跳江乡的冲江河观察到4只鹮嘴鹬在急流中,用长嘴在水下寻食;一边觅食、一边顺流行走。甚为警觉,当观察者企图接近时便惊飞而去。据彭燕章等(1987),鹮嘴鹬在云南为旅鸟、冬候鸟,但郑作新(1987)记载鹮嘴鹬在其较南的栖息地为留鸟,鹮嘴鹬在北京地区亦为留鸟(蔡其侃,l988)。
栖息地高度海拔1400--18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