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 科名 | Accipitridae |
| 科中文名 | 鹰科 |
| 属名 | Butastur Hodgson,1843 |
| 属中文名 | 鵟鹰属 |
| 学名 | Butastur liventer(Temminck) |
| 中文名 | 棕翅鵟鹰 |
| 英文名 | Rufous—winged Buzzard Eagle. |
| 俗名 | 老鹰。 |
| 亚种判定 | 否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Falco liventer(sic)Temminck,1827,Pl.c01.74:438(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爪哇、苏门答腊;印度)。 Butastur liventer,Mayr,E.& G.W.Cottrell,1979,P.350;郑作新,1987,P.94—95. |
| 鉴定特征 | 形态与灰脸鵟鹰相似;上体主要呈棕红色,尾羽表面亦棕红色,具黑色波形横纹,次端黑斑稍宽;无中央黑色喉纹。 |
| 采集地 | 景东1954.6.2.(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灰褐;上背棕褐,下背至尾上覆羽棕红色;翅上覆羽和肩羽亦棕红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亮棕红色,内翈浅淡,具黑色波状横纹,羽端暗褐色;眼先、颊和颏、喉、胸和腹部均灰褐色;下腹部较浅淡而斑杂白色;覆腿羽,尾下覆羽及翅下覆羽几纯白色;尾羽棕红色,具黑色波形横纹,次端黑斑稍宽,尾端淡棕白色。 虹膜黄或金黄色;蜡膜和嘴角黄色;嘴基黄角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暗黄,爪黑。 |
| 分布地 | 国内仅记录于云南景东和景洪,在云南西南部可能为夏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婆罗洲东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拉威西等地。 |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单个栖于乔木树顶部。栖息地高度海拔800m左右。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