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科名 |
Accipitridae |
科中文名 |
鹰科 |
属名 |
Buteo Lacepede,1799 |
属中文名 |
鵟属 |
学名 |
Buteo buteo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
中文名 |
普通鵟 |
英文名 |
Common Buzzard. |
俗名 |
饿老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Faclo(sic)buteo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 1844),in Siebold,Faun.Jap.,Aves:16,pl.6,6b(模式标本采集地;日本)。
Buteo buteo burmanicus,Ali,S.& S.D.Ripley,1968,P.258—256;郑作新,1976,P.86.
Buteo buteo japonicus,Mayr,E.& G.W.Cottrell,1979,P.372;郑作新,1987,
P.92.
|
鉴定特征 |
与大鹜相似,但体形较小;翅长不及400(♂)或440(♀)mm;跗蹠下
部裸露,不被羽至趾基。羽色变化较大,有多种色型。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ll亚种,我国分布2亚种,云南仅有1个亚种。 |
采集地 |
昆明1961.11.22.,l963.1.30.,l964.2.11.,l985.3.12.,l986,3.7.;嵩明上游水库l985.1.26.;新平l976.12.28.;腾冲l960.3.29.;丽江玉湖1965.10.23—11.1.;剑川 l984.11.28.;贡山巴坡l973.11.12.;六库l974.2.17.;景东左素营1957.1.6.。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棕色型:前额褐黑色,羽缘缀灰白色,头顶至后颈羽片中央淡褐,羽干纹褐黑,每羽具棕黄色宽缘,呈纵纹状;上背和翅上覆羽黑褐,羽缘浅棕红色,肩羽和大、中覆羽内翈缘以棕白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尾上覆羽多染淡棕红色块斑和羽端;初级飞羽端部黑褐色,基部外翈灰褐,内翈白色,形成翅下大块白斑;次级飞羽表面灰褐色,具暗褐色带斑,内翈渲染棕红色,端缘淡棕白色;尾羽表面灰褐,具暗褐色斑纹,并渲染棕红色,端缘淡棕白色;初级飞羽和尾羽的羽干牙白色;眼先灰白,须羽黑色;眼睑被白色短羽,颊和耳羽棕褐,颏灰白。喉、胸、颈侧、两胁、腹部、翅下覆羽和腋羽满布淡棕黄色、棕褐色相杂的斑纹,羽干纹纤细呈黑褐色;覆腿羽暗棕褐,尾下覆羽淡棕白,散布暗棕褐色点斑。 。
淡褐色型:与棕色型相似,但上体的褐色较浅淡,羽缘稍沾淡棕色;头顶至后颈的羽色具淡棕白色宽缘,呈纵纹状;颊,喉及下体淡棕白色,散布稀疏的淡棕褐色斑纹;尾羽表面淡棕褐,布有暗褐色横斑。
暗褐色型:通体暗褐色,仅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灰白色,形成显著的翅上白斑;尾羽下表面亦灰白色,隐现褐色带斑。
虹膜黄色或黄褐色;蜡膜黄绿色;嘴黑色;跗蹠及趾黄绿色,爪黑色。
|
分类讨论 |
普通鵟分布于欧洲东部和北部至西伯利亚的东部和北部及我国新疆西部。天山地区的vulpinus亚种,体羽比japonicus亚种更多棕色;特别是尾羽渲染棕红色,并具暗褐色次端斑(郑作新,l966;Weick,1980)。我们于l961年11月22日在昆明市西郊采集的1只雄鸟,l986年3月7日采集的l只性别不明的鸟和l982年10月29日在四川西部宝兴采集的1只雌鸟体羽多棕红色,尾羽亦多染棕红色,并具较宽阔的暗褐色次端斑。据Mayr & Cottrell(1979),该亚种冬季有少量种群南迁至马来亚半岛越冬。所以该3号标本拟应属vulpinus亚种。但我们无该亚种的地模标本以资比较,故暂列入japonicus亚种。 |
分布地 |
昆明、昭通、绥江、永善、寻甸、师宗、新平、通海、景东、思茅、临沧、耿马、沧源、腾冲、丽江、蒙自、盈江、潞西、大理、剑川、景洪、泸水、贡山等县,几遍布全省,冬候鸟。省外在内蒙及东北地区繁殖;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旅鸟;西藏东南部、四川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海南岛和台湾,冬候鸟。国外在库页岛和日本等地为繁殖鸟,南迁到印度、印度支那、马来亚等地越冬。 |
生态学 |
普通鵟在云南最早见于秋季(9月底或10月初),最晚见于春末(3月底),越冬期约为l80天。栖息于山区,田坝区和乡村或城市的乔木树、建筑物的突出部位,多见单个活动。在空中飞翔,伺机捕食野兔、鼠类、小鸟、蛇、蜥蜴和蛙类,也常见盗食家禽。俗话说“饿老鹰刁小鸡”多数是普通鵟所为。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400—275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