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行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属名 |
Mulleripicus Bonaparte,1854 |
属中文名 |
灰啄木鸟属 |
学名 |
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harterti Hesse |
中文名 |
大灰啄木鸟 |
英文名 |
Himalayan Great Slaty Woodpecker,Great Slaty Woodpeck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Mulleripicus pulverugentus harterti Hesse,1911,Orn.Monatsb.19:182(模式标本采集地:缅甸钦敦江上游)。
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harterti,Ali,S.&S.D.Ripley,1 970,4:206—207;Baker,E.C.Stuart,1927 4:86—87;Howard,R.&A.Moore,1980,P.268;Peters,J.L.,l948,6:149;郑作新,1987,P.391;彭燕章等,l987,P.167.
采集地勐腊:城郊l959.4.28.,5.23.,勐仑l959.3.Il.;景洪小勐养1960.。4. |
鉴定特征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头浅灰,密布淡棕白色细小点斑;颏、喉皮黄色,颏尖较浅淡,喉部渲染橙红色,颊部具一短而宽阔的红色块斑;通体余部石板灰,飞羽和尾羽色暗,内翈几呈灰黑色;上胸及颈侧羽端散布淡棕白色细小斑点。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唯颊部不具红色块斑,喉不渲染橙红色。
虹膜褐色;嘴浅灰白色,嘴基和嘴蜂黑色;跗蹠及趾灰黑色,爪黑褐色。 |
分布地 |
国内仅见于云南景洪、勐腊及沧源等县,留鸟。国外分布于从印度北部到印度支那中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
|
生态学 |
多见于阔叶林及热带雨林中,常2—10只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互相追逐,边飞边鸣,食物以昆虫为主。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00--8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