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PICIFORMES |
| 目中文名 | 行目 |
| 科名 | Picidae |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 属名 | Sasia Hodgson,1836 |
| 属中文名 | 棕啄木鸟属 |
| 学名 | Sasia ochracea kinneari Stresemann |
| 中文名 | 棕啄木鸟 |
| 英文名 | Rufouse Pieulet,White—browed Rofouse Piculet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Sasia ochTacea kinneari Stresemann,1929,Journ.Orn.77:335(模式标本采集地:广西瑶山)。 Sasia ochracea。Rothschild,L.,1926,P.242. Saskz ochracea kinneari,Howard,R.&A.Moore,1980,P.252;La Touche,1931—1934,2:29;Peters,J.L.,l948,6:99;郑作新,1987,P.382;彭燕章等,l987,P.161. 。 |
| 鉴定特征 | |
| 采集地 | 河口南溪1985.5.17.;屏边大围山1985.5.5 |
| 形态描述 | 与reichenowi亚种相似,但头顶至后颈呈灰绿色,具一狭窄的棕红色领斑;背羽多绿而少棕黄色;下体棕黄色亦更为浓著 |
| 分布地 | 河口、屏边、蒙自等县,留鸟。国内尚见于广西、贵州。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
| 生态学 | 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竹林、河滩或山边的芦苇、灌丛、小树上,伴随其它鸟群,极为活跃,常在小树丛的小树干上螺旋式攀缘,有时也象普通雀类栖立于枝上,营巢于竹干洞隙中,出入口开于两竹节间。食物以昆虫为主。吴至康等(1986)剖检1胃,胃内全为昆虫。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200--14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