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Oates)   黑颈长尾雉

字段 内容
目名 GALLIFORMES
目中文名 鸡形目
科名 Phasianidae
科中文名 雉科
属名 Syrmaticus Wagler,1832
属中文名 长尾雉属
学名 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Oates)
中文名 黑颈长尾雉
英文名 Black—necked Bar—tailed Pheasant,Mrs Hume’S Pheasant.
俗名 地花鸡(滇西)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Calophasis burmannicus Oates,1898,Ibis(7)4:124(模式标本产地:缅甸包德温 矿区)。 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Delacour,J.,l957,P.214—215;Howard,R.&A.Moore,1984,P.107;Peters,J.L.,l934,P.129;Rothschild,L.,l926,P.208;郑作新,l987,P.167;郑作新等,l978,P.176—177.
鉴定特征 体形较白冠长尾雉稍小。雄鸟前额和头部暗褐.颈至上胸亮蓝黑色;上背和腹深栗红色,次端具黑斑;翅亦栗红色,具三道白色带斑;下背和腰灰白而具蓝黑斑;尾长约630mm,灰白色,具黑栗两色并列的横斑。雌鸟体羽主要呈棕褐色,背羽满杂黑色斑纹,上背具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栗红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羽端。
亚种信息 共2个亚种,我国仅1个亚种。
采集地 景东1964.11.;景谷永平l960.5.11.;腾冲大塘冷水河1960.5.21.;潞西三台山1962.4.19.;维西:梨地平l981.11.1.,攀天阁1991.11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前额至头顶及耳羽橄榄褐;颏、喉、颈部和上胸亮蓝黑色;上背、翅上覆羽和胸腹部暗栗红色,具蓝黑色次端斑;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灰白,具蓝黑色斑纹;次端斑呈三角形,甚为粗著;较长的尾上覆羽及尾羽银灰色,具黑色和栗红色并列的横斑,外侧尾羽的栗红色逐渐减少至全为黑色横斑。肩羽、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的羽端白色,形成翅上三道明显的白色带斑;初级飞羽暗褐,外翱羽端稍沾暗棕;次级飞羽基部栗褐,近端部浅栗色,羽端白色而具黑色次端斑;肛周和覆腿羽暗褐;尾下覆羽黑色。 雌性成鸟:头顶及枕部黄褐,各羽中央暗黄褐;后颈、上背和肩棕褐,下背和肩具黑色粗斑和白色矢状斑;下背、腰羽至尾上覆羽暗棕褐色,杂黑褐色粗斑和细纹;中央尾羽与腰略同,但褐色较浅,羽端白色;外侧尾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两翅黑褐,初级飞羽外翈缀淡棕色横斑,初级覆羽具淡棕红色横斑,其余覆羽和内侧飞羽褐灰色,具黑色斑纹和棕白色羽缘,并缀淡棕色虫蠹状细纹。颏、喉浅黄褐,胸浅棕褐,具少量暗棕褐色点斑;上腹和两胁棕白色,具棕褐色点状斑,下腹至肛周纯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具黑色或栗褐色横斑和白色羽端。 虹膜暗褐色;雄鸟眼周和脸的裸出部深红色;嘴角褐色,先端较浅;脚灰褐色。
分布地 思茅、景东、景谷、镇沅、永德、风庆、临沧、腾冲、瑞丽、永平、漾濞、潞西、维西、楚雄、武定等地,留鸟。省外分布于广西西南部。国外见于缅甸北部及泰国北部。
生态学 栖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多成对或三、五只结成小群活动,飞行较低而缓慢。据卢汰春等(1991),在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仅分布于山顶杜鹃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这4种生境类型中,其中以栎类为主的阔叶林、细叶云南松和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为该雉的典型栖息地。 杂食性,以蘑菇、野山薯、树叶、嫩芽、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各种蠕虫、蜘蛛和其它小动物。剖验l胃,蕨类植物占29.5%,种子2.2%,菌类2.2%,直翅目昆虫2.95%,沙子36.6%。杨岚等(1986)剖验5胃,见有盲蛛(1次)、多足纲动物(1次)、直翅目昆虫(1次)、野山薯(1次)、禾本科草片(1次)、果实(2次)。动物性食物占5%;植物性食物占95%。 繁殖期2—7月。2月中下旬及3月初,黑颈长尾雉群内出现争雌斗殴现象。3—4月份是黑颈长尾雉的交配、产卵期,此时可见到l雄1雌成对活动,巢和卵出现在3—5月份,以4月出现的最多,巢营于地面,较简陋,巢材为枯树叶、云南松叶、枯细枝及羽毛等。窝卵数3—12枚,7—9枚居多,卵椭圆形,为浅肉白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对5个巢33枚卵的测量,卵的大小为34.5(32.9—36.o)×45.9(42.8—47.8)mm。孵化期28天。雄性幼鸟在翌年才逐渐换成成鸟羽衣(卢汰春等,1991)。 栖息地高度海拔800--28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是世界珍稀频危鸟类,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