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GALL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 科名 | Phasianidae |
| 科中文名 | 雉科 |
| 属名 | Lophophorus Temminck,1813 |
| 属中文名 | 虹雉属 |
| 学名 | Lophophorus impejarIUS(Latham) |
| 中文名 | 棕尾虹雉 |
| 英文名 | Himalayan Monal Pheasant |
| 亚种判定 | 否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Phasianus impejanus Latham,1790,Ind.Om.2:632(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 Lophophorus impeianus,Ali,S.& Ripley,S.D.,l987,P.116~ll7;Howard,R.& Moore,A.,l984,P.106;Peters,J.L.,l934,2:1 10;郑作新,l987,P.152~153;郑作新等,l979,P.124;郑作新,2000,P.30。 |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700mm。雄鸟羽冠长,而具匙状羽端;下背白色;尾棕红色;上体余部主要为蓝绿色,并闪烁铜绿、紫、蓝和绿等金属光泽;下体黑褐色。雌鸟棕褐色,具黑、棕和黄等斑纹;与其他虹雉的区别为背与上体同色,均具明显的斑纹;尾羽和尾上覆羽末端均为近白色;胸和腹部具白色斑纹。 |
| 采集地 | 贡山丙中洛乡青那桶2001.2.15.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头顶、羽冠、头侧和后枕部金属蓝绿色;羽冠形长,直立在头顶中央,基部羽干裸出,羽端椭圆形,呈球拍状;颈红铜色;上背和尾上覆羽金属铜绿色,较长的尾上覆羽蓝绿色;下背和腰白色;尾棕红色,最外侧尾羽外(甲+羽)具黑褐色点斑;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蓝色,闪铜绿色金属光泽;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甲+羽)略沾金属光泽;下体纯黑色;颏、喉和尾下覆羽略闪蓝色金属光泽。 |
| 分布地 | 贡山,为留鸟(和正军,2001)。省外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国外分布从阿富汗向东至不丹。 |
| 生态学 | 栖息于亚高山云杉、冷杉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箭竹林、杜鹃林及高山草甸中,数量极为稀少。该鸟是在海拔3400m的亚高山冷杉、杜鹃和高山箭竹混交林中捕捉到的。 栖息地海拔3200~4000m。资源状况为罕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属国家l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