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鸮科 |
属名 |
Asio Brisson,1760 |
属中文名 |
耳鸮属 |
学名 |
Asio flammeus flammeus(Pontoppidan) |
中文名 |
短耳鸮 |
英文名 |
Short-eared Owl |
俗名 |
短耳猫头鹰、仓鸮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Strix flammeus Pontoppidan,1763,Danske Atl.1:617,pl.25(模式标本采集地:瑞典)。
Asio fZammeus flarnmeus,All,S.&S.D.Ripley,1969,3:314—316;Baker,E.C.Stuart,1927,4:394—396;Howard,R.&A.Moore,1980,p.192;La Touche,1931—1934,2:105—106;Peters,J.L.,l940,IV:169;Rothschild,L.,l926,p.234;郑作新,1987,p.340一341;郑作新等,l991,p.218—219;彭燕章等,l987,p.133.
|
鉴定特征 |
体形中等,体长360mm。面盘明显;头顶两侧耳羽簇极不明显,上体棕黄或皮黄,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下体棕黄或白色,胸部暗褐色纵纹粗著,腹部则较细狭;跗蹠及趾全被羽。 |
亚种信息 |
Peters(1940)记述全世界共有9亚种,Howard&Moore(1980)记述有10亚种,其中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 |
采集地 |
寻甸羊街1976.1.23.;双江l976.2.8.;思茅l956.12.30.。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面盘发达,羽枝松散;眼周黑色;眼先及眉纹白色,羽干细纹及羽须黑色;颊部及耳羽皮黄白至土黄色,且具黑色羽干纹;皱领棕黄,具黑色斑纹;头顶两侧的耳羽簇短小,不外露,呈黑褐色而具棕色羽缘;背及两翅表面棕黄或皮黄,具粗著的暗褐色纵纹;肩羽、三级飞羽及翅上大、中覆羽的黑褐色纵纹特粗,而有横斑,外(甲+羽)羽端缀白色斑块;初级覆羽暗褐,具棕黄色块斑;外侧飞羽棕黄或黄白色,羽干黑褐,并具暗褐色齿状横斑,最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先端黑色,基部呈棕黄色或黄白色,内侧飞羽先端转为黄白色;尾上覆羽淡棕黄,端缘浅灰褐;尾羽棕黄,羽缘淡棕白色,均具暗褐色横斑,中央尾羽近端部的棕色横斑中杂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颏白,下体余部棕黄或白色,胸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腹部转为细狭;覆腿羽黄白;跗蹠被羽至趾端。两性相似。
虹膜金黄;嘴和爪黑色。
|
分布地 |
思茅、双江、寻甸、景洪、腾冲等县,冬候鸟。国内在内蒙古北部繁殖,越冬时遍布全国。国外在欧亚大陆北部及美洲北部繁殖,在地中海南部、非洲北部、埃塞俄比亚、巴勒斯坦、阿丁湾、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危地马拉、墨西哥、古巴、印度北部及东南亚地区越冬。 |
生态学 |
平时栖息于草丛中,在平原及沼泽地带有时也可见到。此种鸮能在白天活动,食物主要为鼠类,也食小鸟及昆虫。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20—14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11级重点保护种类。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