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Strix leptogrammica ticehursti Delacour   褐林鸮

字段 内容
目名 STRIGIFORMES
目中文名 鴞形目
科名 Strigidae
科中文名 鸱鸮科
属名 Strix Linnaeus,1 758
属中文名 林鸮属
学名 Strix leptogrammica ticehursti Delacour
中文名 褐林鸮
英文名 Brown Wood Owl
俗名 猫头鹰、森鸮、木鸮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Strix leptogrammica ticehursti Delacour,1930,Ois.11:654;nom. nov for S.l.ori- entalis Delacour et Jabouille,l930,Ois.11:406(模式标本采集地:越南北部),nec. S.orientalis Shaw,1809. Strix indrance newarensis,La Touche,1931—34,2:110—111. Stria:leptogrammica newarensis,彭燕章等,l987,132—133;郑作新,1976,p.31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l980,p.65—66. Strix leptogrammica ticehursti,Howard,R.&A.Moore,1980,p.190;Peters,J.L.,l940,IV:158;郑作新,1987,p.336;郑作新等,l991,p.206.
鉴定特征 大型鸮类,体长约500mm。头顶两侧无耳羽簇;眉纹黄白色;上体巧克力褐色;喉具白斑;下体棕黄,具细而密的巧克力褐色横斑。
亚种信息 据Peters(1940),全世界有13个亚种,而Howard&Moore(1980)记录15个亚种。我国记录有2亚种,ticehursti亚种面盘较棕褐,下体横斑较深和较粗著;caliga—ta亚种面盘浅淡近白,下体横斑浅而细密,仅见于海南与台湾。云南仅有ticehursti亚种。
采集地 勐腊1979.5.10.;腾冲大塘l960.4.21.;潞西三台山1962.4.19.;盈江大南俄l965.4.17.。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上体巧克力褐色,头顶、后颈、颈侧、上背及翅上小覆羽褐色较暗,腰及尾上覆羽褐色稍浅淡,并隐现浅黄色波形横纹;外侧肩羽具棕褐色和淡黄白色相间的横纹;大、中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呈棕褐色,隐现棕黄色横纹;初级覆羽黑褐;除第l枚初级飞羽纯暗褐外,其余飞羽均黑褐色,具棕黄色横斑,羽端狭缘淡灰白色,棕黄色横斑在内(甲+羽)基部扩大,并逐渐转为淡棕白色;尾羽亦呈黑褐色,具狭窄的棕黄色横斑;面盘黄褐,羽枝松散;眼周黑褐,眼先及颏羽毛灰白色,羽干及羽须黑色;眉纹短而粗,呈黄白色,羽干黑色;颊棕褐,杂暗褐色细纹;喉黑褐色,喉斑白色;下体余部均棕黄色,具细而密的暗褐色波形横纹,上胸稍暗褐,形成一条不甚明显的胸带。两性相似。 幼鸟:1962年4月19日采自潞西三台山,面盘已与成鸟相似,但头顶及整个上体为羽基暗褐,羽端白色的绒羽;已长出的背羽及飞羽羽端呈白色;肩羽及翅上覆羽亦呈绒状,基部棕黄,具黄白色横斑,先端白色;飞羽和尾羽均较短而被鞘,先端成白色;下体均被白色绒羽。 虹膜暗褐,嘴基淡蓝,先端灰黄;跗蹠及趾全被羽,爪角褐色。
分类讨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1980)及彭燕章等(1987)将滇西和滇南的褐林鸮定为newarensis亚种,据Baker(1927),Ali&Ripley(1969),newarensis 亚种面盘主要为白色,而采自滇西和滇西南勐腊的标本面盘颜色相似,主要呈棕黄色而非白色。云南标本与采自贵州兴义和广西柳州的标本相似,唯面盘颜色稍暗。所以,我们依郑作新(1987)及郑作新等(1991)的观点,将云南的褐林鸮全归列为ticehursti亚种。
分布地 勐海、勐腊、盈江、潞西、腾冲等县,留鸟;国内尚见于安徽南部、浙江天目山、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及老挝北部。
生态学 多见于较浓郁的沟谷阔叶林中,为夜行性鸮类,白天栖息于稠密的树林中,多蹲伏在树冠顶部。食物主要为鼠类及小鸟。剖检1只采自滇西的鸟胃,胃内为屋顶鼠(Rattus rattus)。剖检1只采自勐腊的鸟胃,胃内有食虫类(鼠句)(鼠+青)及家鼠。吴至康等(1985)在贵州剖检1胃,胃内有鼠毛和鸟毛。 据吴至康等(1985),1977年5月1日在贵州望谟县纳上林场(海拔680m)的公路边观察到l巢,巢筑于栎树的天然树洞中,洞口离地高5m,洞深50cm,直径30cm,内铺10cm厚的枯枝,巢内有l幼雏。取回后,人工喂以麻雀、小鸟等,5月底开始由面盘和飞羽换正羽,当年8月全部换完。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000一171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