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鸮科 |
属名 |
Ninox Hodgson,183 |
属中文名 |
鹰鸮属 |
学名 |
Ninox scutulata trurmanica Hume |
中文名 |
鹰鸮 |
英文名 |
Brown Hawk Owl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Ninox burmanica Hume,1876,Str.Feath.4:285(模式标本采集地:缅甸勃固及德林达依)。
Ninox scutulata brumanica,Ali,S.&S.D.Ripley,1 969,3:294——295;Baker,E.C.Stuart,1927,4:455—456;Gee,N.G.et al.,l948,p.124;Howard,R.&A.Moore,1980,p.188;Peters,J.L.,l940,IV:141;Rothschild,L.,l926,p.234;郑作新,1987,p.334;郑作新等,l991,p.199;彭燕章等,l987,p.132.
|
鉴定特征 |
体形中等,似鹰,体长约300mm。无显著的面盘;上体暗棕褐色,尾羽具黑色横斑;喉及前额浅灰白色,羽缘浅棕黄;下体余部白色,胸具棕褐色纵纹,腹具宽阔的红褐色斑块,并形成不完整的横斑。 |
亚种信息 |
据Peters(1940),全世界有9亚种,而Howard&Moore(1980)记述lo 亚种。我国已录3亚种(郑作新,l987)。ussuriensis亚种体形大,下体褐色条纹较疏,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从辽宁至上海的沿海地区,向西至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及东部;burmanica亚种上体纯浓棕褐,下体褐色条纹稍浅,微沾棕色;totogo亚种上体较乌褐,朱古力褐色较少,仅见于台湾兰屿及火烧岛。云南仅有burmanica亚种。 |
采集地 |
景东灰窑1957.5.12.;景洪小勐养1960.3.27.;勐腊:勐仑1959.5.15.,城郊l959.5.26.;永德勐底l964.8.8.。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上体包括肩、两翅表面暗棕褐,头顶及颈侧稍暗,肩羽外(甲+羽)具白斑;大覆羽暗褐;第3—5枚初级飞羽外(甲+羽)沾棕较多,内侧飞羽内(甲+羽)基部具黄白色或白色横斑,越向内侧白斑越多;尾羽棕褐,具5道宽阔的黑褐色横斑,羽端缀白;额羽基部白色,先端暗棕褐;眼先及颏白色,羽须黑色;两颊及耳羽与头顶同色,但微缀白色细纹;喉、胸暗棕褐,喉部羽缘淡棕,胸部羽缘白色;腹部白色,具棕褐色块斑,使整个下腹成不规则的横斑状;尾下覆羽几纯白色,斑杂少许褐色;覆腿羽棕褐,略沾白或黄白色。两性相似。
幼鸟:1959年5月26日采自勐腊,外形已似成鸟,唯飞羽与尾羽均被鞘;腰及尾上覆羽绒羽较多;下胸、腹均较白,褐色斑块不及成鸟多;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而呈绒羽状。
虹膜亮金黄色;嘴峰角灰或蓝黑色,先端较浅;蜡膜暗绿或绿褐;跗蹠暗黄或黄绿色。
|
分布地 |
景洪、勐腊、景东、蒙自、金平、河口、耿马、永德、腾冲等县,留鸟。国内尚见于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泰国、马来半岛及中南半岛。 |
生态学 |
鹰鸮多栖息于森林中,有时也见于有高大树木的农田及灌丛地区,在稠密的林中多栖息于靠近水源的地方。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观察发现,白天躲藏在成片的楠木林、青冈林和其它阔叶林中,很少见于耕作区中马尾松林和山坡灌木丛中;在峨眉山发现此鸟大都在庙宇附近的森林深处,常呈静止或半静止站立于高树顶部的树桠上,虽有些人声也不轻易飞走。食物以昆虫为主,也食蛙类、蜥蜴、小鸟、鼠类等。我们剖验1只8月采自永德的鸟胃,,胃内含物全为金龟子及其它昆虫虫卵。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1剖验4胃,其中3胃内全为昆虫,另l胃中食物有鳞翅目幼虫、金龟子、蟋蟀和燕麦。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300--14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广布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