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 科名 | Accipitridae |
| 科中文名 | 鹰科 |
| 属名 | Pernis Cuvier,1817 |
| 属中文名 | 蜂鹰属 |
| 学名 |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
| 中文名 | 凤头蜂鹰 |
| 英文名 | Honey Buzzard. |
| 俗名 | 八角鹰、蜜鹰。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Pernis apivor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1891,Faun.Orn.Sib.—Orient.1:50(模式标本采集地:西伯利亚东部)。 Pernis apivorus orientalis,Rothschild,L.,l926,P.228.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Ali,S.& S.D.Ripley,1968,P.221—222;Mayr,E.& G.W.Cottrell,1979,P.287;郑作新,1987.P.80. |
| 鉴定特征 | 体形居中,翅长380mm以上,上嘴侧缘无齿突,眼先无须而被圆形鳞状羽;跗蹠前缘上部被羽,后缘和前缘下部均被网状鳞;尾圆形;羽色多变,上体羽黑褐色,下体棕色、白色或黑褐色;尾羽具横斑。 |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6亚种。我国记录2亚种,在云南均有分布。 |
| 采集地 | 潞西遮放1962.3.29.,4.3.;孟连宗勒l960.2.10.;耿马孟定l960.4.22.;景洪勐养l960.3.18.;勐腊苦聪寨1982.4.18.。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黑色,羽缘稍沾棕色,后枕部羽稍长,但羽冠不显;后颈黑褐,棕褐色羽缘较宽,羽基白色常显露呈斑驳状;背和翅上覆羽暗褐,羽缘棕褐色;飞羽褐黑色并隐现淡色带斑;初级飞羽端部较黑,羽端狭缘白色;次级飞羽端部的白色端缘较宽;尾上覆羽棕褐,具不规则的白色横斑;尾羽具2或3道褐黑色宽阔带斑,其间为淡褐色与暗褐色相间的波形窄斑。眼先无须,被灰色短圆形鳞状羽;颊部、耳羽、颏和上喉淡棕黄色;颚纹黑色,向后伸至颈侧和下喉,形成黑色领斑;胸、腹及翅上覆羽、腋羽、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棕栗色;胸部具暗褐色纤细羽干纹;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翅下显著白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下体羽色变化较大,呈棕色,或淡棕白,或白色而布黑色点斑和纵纹,或全身概黑褐色。 虹膜金黄色或橙红色;蜡膜蓝黑,嘴黑色;跗蹠和趾黄色,爪角黑色。 |
| 分类讨论 | 蜂鹰羽色的个体变化较大,大致可分为褐色型(全身羽毛黑褐色),棕色型(上体羽淡褐色,下体棕色或棕栗色)和杂色型(22体褐色,下体白色而具黑色纵纹和淡棕色杂斑)。orientalis和ruficollis两亚种相较,除冠羽及翼端长短有别外,Ali & Ripley(1968)认为:ruficollis亚种尾羽的黑色次端斑和中央带斑与其间的淡褐色带斑几等宽,而orientalis亚种的黑色次端斑和中央带斑比其间淡褐色带斑甚为狭窄。 |
| 分布地 | 昆明(11月)、蒙自、景洪、勐腊、潞西、耿马、孟连、丽江,旅鸟或冬候鸟。省外分布东北北部、南部和西部,繁殖鸟或旅鸟;新疆西部、河北、山东、江苏、福建、青海西宁、贵州金沙和贵阳、广西、广东等地,旅鸟;台湾、海南岛,罕见冬候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