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 科名 | Strigidae |
| 科中文名 | 鸱鸮科 |
| 属名 | Ketupa Lesson,1830 |
| 属中文名 | 渔鸮属 |
| 学名 | Ketupa flavipes(Hodgson) |
| 中文名 | 黄脚渔鸮 |
| 英文名 | Tawny Fish Owl |
| 俗名 | 猫头鹰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 引证信息 | Cultrunguis Flavipes Hodgson,1836,Journ.As.Soc.Bengal 5:364,pl.26(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Bubo flavipes,Ali,S.&S.D.Ripley,1969,3:283—284. Ketupa flavipes,Baker,E.C.Stuart,1927,4:411—412;Howard,R.&A.Moore,1980,p.186;Peters,J.L.,l940,IV:122;郑作新,1987,p.328;郑作新等,1991,p.185—186;彭燕章等,l987,p.130. |
| 鉴定特征 | 体形似褐渔鸮,但较大,体长约600mm。体羽橙棕色,上体具宽阔的黑色纵纹;飞羽及尾羽具暗褐色横斑;下体散布黑褐色纵纹,但无狭窄的暗褐色横纹,与褐渔鸮有别;喉具白斑,耳羽较长;跗蹠前缘被浅棕黄色绒羽过半,后缘超过1/3,与马来渔鸮有别。 |
| 采集地 | 景洪勐养1959.(月、日不详) |
| 形态描述 | 成鸟:眼先浅棕白色;羽须转黑色;两颊棕褐,羽干纹黑色;耳羽簇发达,突出于头顶两侧;头顶至上背橙棕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下背暗褐而缘以棕黄色;肩羽外(甲+羽)纯淡棕黄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两(甲+羽)均具橙棕色横斑,内(甲+羽)的橙棕色横斑或多或少杂有褐色斑点;尾羽黑褐,亦具橙棕色横斑;颏淡棕白,羽须黑色;喉白色,形成白色喉斑,具纤细的黑色轴纹箭形端斑;下体余部橙黄,散布黑褐色纵纹,肛周及尾下覆羽的黑褐色羽干纹较细狭,不甚明显;覆腿羽浅棕黄色,前缘被羽超过跗蹠之半,后缘超过1/3。两性相似。 虹膜鲜黄;嘴角黑,上嘴先端角黄色;蜡膜暗绿色;跗蹠灰黄色,爪暗角黄色。 |
| 分布地 | 景洪、永善等地,繁殖鸟。国内尚见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京、安徽南部、浙江、湖北神龙架、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及中南半岛。 |
| 生态学 | 主要栖息于靠近溪流的林中,一般黄昏时活动觅食,有时也在白天活动和捕食。捕食时,停栖于水边的高树枝上,俯视水面,见有食物即向下猛扑,用爪捕捉食物。食物以鱼类为主,也捕食蛙类。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20--76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