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鸮科 |
属名 |
Bubo Dumeril,1806 |
属中文名 |
鵰鸮属 |
学名 |
Bubo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
中文名 |
林鵰鸮 |
英文名 |
Forest Eagle Owl |
俗名 |
猫头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Bubo nipalensis Hodgson,1836,As.Res.19:172(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Bubo nipalensis nipalensis,Ali,S.&S.D.Ripley,1969,3:276—277;Baker,E.C.Stuart,1927,4:418—419;Howard,R.&A.Moore,1980,p.185;Peters,J.L.,1940,IV:119;郑作新,1987,p.327;郑作新等,l957,动物学报9(1):34—35;郑作新等,1991,p.173;彭燕章等,l987,p.129.
|
鉴定特征 |
外形与鵰鸮相似,但体形稍小;头顶上有显著的耳羽突,上体深褐,多数羽缘杂白色或浅皮黄色;下体皮黄,腹部中央白色,喉及胸具深褐色横斑,并遍布粗大点斑;脚全部被羽。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2个亚种(Peters,1940;Howard&Moore,1980);我国仅见有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河口坝洒1954.4.6.。 |
形态描述 |
雌鸟(春羽):眼先、颊和颏等满披以淡褐近白色的须状羽,在眼先的羽干大都黑褐色,在颏转为白色。耳羽发达,长达75mm,内(甲+羽)大都棕白色,而杂以黑褐色斑,或为黑褐色,而具有棕色缀黑的横斑;外(甲+羽)非纯黑褐色,即亦杂有棕色缀黑的横斑。上体包括内侧肩羽及翼上的覆羽概为黑褐色,头顶特浓而微具隐约可见的棕色横斑。背和翅上小覆羽,均杂以棕色横斑和羽缘,向后益著,尤其在腰羽和翼上的中和大覆羽等,这些棕、色部分均缀以黑褐色,呈云石状。外侧肩羽大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翼上的小翼羽和
初级覆羽几纯为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较淡的褐色横斑和先端。次级飞羽的横斑较著,且散缀以黑褐色。尾羽亦黑褐色,并缀以棕色横纹,羽端呈棕白色;横纹和羽端均或多或少地散缀以云石状的黑褐色斑点。外侧尾羽内翻的棕色横斑比较鲜亮,而几呈纯色。下体白色,稍沾棕色光泽,在胸特著。喉和胸等均杂以暗褐色横纹,而至腹和尾下覆羽则均缩短为“V”状斑。覆腿羽白色,密杂暗褐色横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的羽色与胸相似,但满布暗褐色“V”状斑。
虹膜褐色;嘴腊黄色;趾暗黄色,爪基角色沾红,渐转为黑色。
|
分布地 |
仅见于河口,留鸟。国内尚见于四川雅安、宝兴及会东(郑作新,1987)。国外见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及越南。 |
生态学 |
林鵰鸮为典型的林栖鸟类。白天躲藏在茂密的树枝叶丛内,黄昏时才出来活动。据郑作新等(1957),1954年4月6日在河口采获1只雌鸟,傍晚栖于林缘的枯枝上,其腹部有孵卵斑,好象正在孵卵期。
标本采集地海拔580m左右。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