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 科名 | Strigidae |
| 科中文名 | 鸱鸮科 |
| 属名 | Otus Pennant,1769 |
| 属中文名 | 角鸮属 |
| 学名 | Otus spilocephalus latouchei(Rickett) |
| 中文名 | 黄嘴角鸮 |
| 英文名 | Spotted Scops Owl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Scops latouchei Rickett,1900,Bull.Brit.Orn.Cl.10:56(模式标本采集地:福建)。 Otus spilocephalus latouchei,Howard,R.&A.Moore,1980,p.181;Gee,N.G.et al。,l948,p.123;La Touche,1931一1934,2:121—122;Peters,J.L.,l940,IV:88;郑作新,l987,p.321;郑作新等,l991,p.161—162;彭燕章等,l987,p.127. |
| 鉴定特征 | 体型较小,体长约l86mm。上体棕黄,具暗褐色与浅黄色相并的纤细横斑;尾羽棕黄,具不甚规则的暗褐色横斑;下体浅棕黄,亦具暗褐及淡棕白色相并的纤细横斑。 |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9个亚种(Peters,1940;Howard&Moore,1980),我国录有latouchei和hambroecki两个亚种。hambroecki亚种后颈有显著的白色领圈,下体白色有淡褐色虫蠹斑,仅见于台湾。 |
| 采集地 | 江城岩脚1972.6.24—25.。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面盘暗棕黄色;眼先具羽基皮黄色、羽端暗褐色的长形须羽;前额皮黄色,并向后延伸形成眉纹;上体棕黄,具暗褐色和皮黄色相并的纤细横斑;小翼羽、初级覆羽、飞羽和尾羽表面亦呈棕黄色,但较背羽稍浓艳,并具黑褐色横斑或波形横纹,内(甲+羽) 黑褐,羽缘具淡棕色齿状斑;第3—5枚初级飞羽外(甲+羽)具2或3道淡棕白色齿状斑;颏、喉纯棕黄;下体余部淡黄色并具白色和暗褐色相并的纤细横纹,腹部中央、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纯棕白色。两性相似。 虹膜黄色;嘴角黄色;跗蹠被羽,趾灰黄褐色,爪褐色。 |
| 分布地 | 江城、镇康等县,留鸟。国内还见于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北部。 |
| 生态学 | 1972年6月25日中午曾见二十多只结群在路边的灌丛上栖息,并采获1只,胃内全为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据郑作新等(1991),生活在海拔l000一3000m的高山常绿林中,营夜行生活,白天躲藏在阴暗的地方或黑暗的洞穴中。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440--17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
| 图像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