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鴞形目 |
科名 |
Tytonidae |
科中文名 |
草鸮科 |
属名 |
Phodilus G.Saint—Hilaire,1830 |
属中文名 |
栗鸮属 |
学名 |
Phodilus badius saturatus Robinson |
中文名 |
栗鸮 |
英文名 |
Bay Owl |
俗名 |
猴面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hodilus badius saturatus Robinson,1927,Bull.Brit.Orn.Cl.47:1 21(模式标本采集地:锡金)。
Phodilus badius saturatus,Ali,S.&S.D.Ripley,1969,3:253—255;Baker,E.C.Stuart,1927,4:390一391;Howard,R.&A.Moore,1980,p.181;Peters,J.L.,1940,IV:85;郑作新等,l958,88;郑作新,1987,p.320;郑作新等,l991,p.158;彭燕章等,l987,p.126.
|
鉴定特征 |
体形似仓鸮,但稍小;头侧有短的羽簇突出;上体栗红,具黑色和白色点斑;面盘及下体葡萄红,下体具暗栗色点斑;尾栗色而具暗褐色横斑。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Peters,1940;Howard&Moore,1980),我国仅录有saturatus亚种。 |
采集地 |
景洪小勐养l958.10.23.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面盘浅葡萄红,眼先及内侧眼缘栗红;皱领白色,具暗褐色或栗红色先端;额、头顶葡萄红;上体余部栗红,后颈杂有黄白色羽毛,其中央有一暗褐色点斑,下背可见不甚明显的白色羽干纹;肩与背同色,羽毛基部棕黄,先端栗红,有时棕黄色基部显露在外,各羽具白色羽干纹及白色和黑色点斑;最外侧小翼羽外(甲+羽)白色,内(甲+羽)栗红,并具暗褐色横斑;飞羽栗红,内(甲+羽)具暗褐色横斑,第l、2枚初级飞羽外(甲+羽)白色,第3枚初级飞羽外(甲+羽)近端白色,且均具中央为暗褐两边为栗红的横斑;尾羽栗红,具黑色横斑;下体(包括覆腿羽)均为葡萄红色,具黑色点斑,下腹中央及肛周羽色较浅,几近白色,胸部羽毛基部棕黄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浅棕色。
虹膜深褐色;嘴乳黄色;脚黄褐,爪黄,中爪内缘具栉状突。
|
分布地 |
仅见于景洪县,留鸟;国内见于广西靖西、海南乐东;国外分布于尼泊尔、缅甸、泰国北部及印度支那等地。 |
生态学 |
在云南发现于景洪勐养的亚热带密林中,据郑作新等(1991),在广西发现于季雨林中,黄昏及黎明前活动,曾见两三只成小群,在放置鼠铗的地区上空飞行。
云南标本采集地的海拔高度为620m。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