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属名 |
Ploceus Cuvier,1817 |
属中文名 |
织布鸟属 |
学名 |
Ploceus philippinus burrrumicus Ticehurst |
中文名 |
黄胸织布鸟 |
英文名 |
Baya Weav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loceus bfortunatus burmanicus Ticehurst,1932,Bull.Brit.Orn.Cl.52:105(模式标本采集地:缅甸实兑、阿拉坎)。
Ploceus philippinus burmanicus,Ali,S.& Ripley,S.D.,l974,10:93;Howard R.& Moore,A.,l984,P.616;Mayr,E.&Gmenway,J.C.,l962,15:53;彭燕章等,l987,p.419;郑作新,1987,P.949。
|
鉴定特征 |
全长l09~157mm。雄鸟(繁殖羽),头顶亮金黄色;脸部黑褐色;颏、喉灰褐;上体具粗著的黑色纵纹,羽缘棕黄色;下体皮黄;胸和胁棕黄几无黑色纵纹(有的上胸两侧具少量黑色纵纹)。雌鸟和非繁殖雄鸟头顶和上体满布粗著的黑色纵纹,羽缘棕黄色;眉纹、颊纹棕黄色;耳羽棕褐;下体皮黄;胸和两胁棕黄,无黑色纵纹;颈侧无鲜黄色块斑和黑褐色颚纹,可与纹胸织布鸟相区别。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5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有l亚种(郑作新,1987、1994;傅桐生等,l998),仅见于云南西南部。 |
采集地 |
耿马:勐定l960.4.9.,勐定四方井1960.4.9~27.;双江l960.3.24.,1964.7.5~6.;景东:川河1957.1.5.,l964.3.16.,老龙箐1957.1.27.,l964.7.15~16.:勐海l960.1.30.;景洪:小勐养l983.6.16~18.,小勐养井伞1960.4.15.,大勐龙小街1960.1.15~16.,橄榄坝1960.5.13.,普文l959.4.26.;勐腊:城郊1960.2.8.~3.5.,1959.3.5.~5.12.,l983.6.22~28.,曼粉l982.4.21.~5.4.,大龙岭1982.5.6.,小勐仑1960.2.3.,l982.5.14。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至后颈金亮黄色;背与肩棕褐,具淡黑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深棕色黑褐色不显著;尾羽黑褐,具淡棕白色狭缘;两翅黑褐;初级飞羽外(甲+羽)具黄色狭缘,内(甲+羽)具灰白色宽缘;次级飞羽外(甲+羽)羽缘白色稍沾棕,覆羽褐色;眼周、耳区黑灰;颏和喉白色沾黑灰;颈侧至后颈和上背沾棕黄色;胸部棕黄,胸侧多少具黑褐色轴纹;下体余部淡棕白色。
雌性成鸟和非繁殖雄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顶褐棕黄而满布黑色纵纹;脸部棕褐色;颏、喉淡棕白色。
虹膜暗褐;雄鸟嘴黑色,雌鸟嘴褐棕色;跗蹠和趾棕黄色。
|
分布地 |
双江、耿马、景东、勐海、景洪、勐腊,为留鸟。不见于省外。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缅甸。 |
生态学 |
黄胸织布鸟常在农田、草丛等地活动,飞行姿势与麻雀相似。喜结群,嗜吃谷物与其他种子,也兼食部分昆虫。剖检5~7月采自滇西的4只鸟胃,见有昆虫(3次)、草籽(1次)、稻谷(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32%,植物性食物占68%。
巢常筑于河边、稻田边的乔木树上或竹林的枝条上,一棵树上可悬吊十余个巢。巢呈葫芦状,用草丝编织而成。巢形有雄鸟巢和雌鸟巢两种,雄鸟巢的巢底部不封口,仅编织一根横梁草绳,供栖息用;横梁两端的巢壁内面敷有泥土,似增加巢的重量,以维持平衡。雌鸟巢底部的2/3密封,做窝,供孵卵育雏,另1/3编织成垂直的管道出入口。l982年5月6日采自勐腊大龙哈3巢,3巢均挂于豆科南蛇藤树上,离地l5m。一雄鸟巢高290mm,内径120mm×90mm,外径140mm×1 10mm,深90mm;雌鸟巢出入口径60mm,巢外径220mm,高490mm。另一巢高450mm,宽240mm,深l60mm。以上巢均用茅草、叶丝编织而成。
每窝产卵2~4枚。卵呈白色,卵重2.5g。6枚卵的量度,其中有3枚长21mm,直经15mm,另3枚分别为21mm×13mm、21mm×13.5mm和21mm×14mm。
栖息地海拔500~11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