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属名 |
Aegithalos Hermann,1804 |
属中文名 |
长尾山雀属 |
学名 |
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Verreatax) |
中文名 |
银喉长尾山雀 |
英文名 |
Long Tailed Tit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Mecistura vinacea VeITeaux,1870,Bull.Nouv.Arch.Mus.Paris 6:39(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vinacea,Ri]ey,1931,P.28;Gee,1948,P.298。
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glaucogularis,La Touche,1 925~30,1:3 1~32。
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Rothschild,1 926,P.313。
Aegithalos caudoatus vinaceus,Vaurie,C.1959,P.468;李桂垣等,l982,13:52~53;郑作新,l987,p.898;郑作新,1994,P.157;彭燕章等,l987,P.397。
|
鉴定特征 |
全长l08~155mm。头顶黑色,中央贯以浅色棕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黑色;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块斑。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l9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分布3亚种,云南分布1亚种。 |
形态描述 |
成鸟:头顶和枕侧辉黑色,头顶中央贯以窄细的黄灰色纵纹;额、头侧和颈侧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翅长10♂♂,60.7(57~65)mm,比A.c.glaucogularis的56.2(55~60)mm为长,翅灰褐至黑褐色,内侧飞羽的羽缘较淡;尾羽黑色,外(甲+羽)具灰色羽缘;外侧2对尾羽浅褐,有楔形白斑;最外侧1对尾羽的外(甲+羽)纯白色;颏、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l块银灰色块斑;胸部黄灰;腹部沾葡萄红;尾下覆羽淡葡萄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幼鸟:头顶和上背呈葡萄褐色,头部纵纹较淡;喉、胸和上腹呈锈色,下腹黄灰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棕黑色;爪黑色。
|
分类讨论 |
Rothschild(1926)记录l906年3月在丽江采集l号标本,鉴定为A.C.glaucogularis亚种。郑作新等(1962)记录l959年6月6~8日和7月10日在丽江采集的4只雄鸟标本,认为与采自上海的A.c.glaucogularis亚种不同,头顶正中纵纹狭窄,或仅在后颈成为1块斑;头侧及下体较白;向后沾葡萄红色;翅长3♂♂63~66mm。所以,鉴定为A.c. vinaceus亚种。唐蟾珠等(1996)记录l981年6月20~24日在云南西部云龙县老窝忐奔山采集3♂♂、5♀♀标本,也鉴定为A.C.vinaceus亚种。我们在云南省境内未采集收藏有银喉长尾山雀标本,故依文献资料记述。 |
分布地 |
丽江一带(李桂垣等,1982;郑作新,1987;彭燕章等,l987),云龙县老窝志奔山(唐蟾珠等,1996),为留鸟。省外见于河北北部、山东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呼和浩特,辽宁赤峰,日肃兰州、武山、武威,青海东部,四川宝兴,为留鸟。国外未见分布。 |
生态学 |
银喉长尾山雀是森林鸟类,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或针阔混交林。繁殖期成对活动,秋冬季节结小群。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行动敏捷,有时还会食空中飞行的昆虫。
4~5月繁殖,巢呈卵圆形。每窝产9~10枚卵。卵呈白色,缀以淡红色小斑,钝端较密集,略成圈状。食物以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其他昆虫为主,兼食植物性食物。
栖息地约海拔2 8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