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属名 |
Melanochlora Lesson,1839 |
属中文名 |
冕雀属 |
学名 |
Melanochlora sultanea sultanea(Hodgson) |
中文名 |
冕雀 |
英文名 |
Sultan Tit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arus sultaneus Hodgson,1837,Ind.Rev.:31(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Melanochlora sultanea sultanea,Howard,R.& Moore,A.,l984,P.502;Paynter,R,A.,l967,12:122;Stuart Baker,1922,1:101~102;Smythies,B.E.,l986,P.371;李桂垣等,l982,13:47~50;郑作新,1987,P.896;郑作新,1994,P.157;彭燕章等1987,P.397。
|
鉴定特征 |
全长l81~196mm,体形为山雀科鸟类中最大的一种。头具发达的冠羽;雄鸟的额、冠羽和腹呈黄色;头的余部、上体、喉和胸均呈黑色;雄鸟的黑色部分在雌鸟转为橄榄绿色。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4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有2亚种(李桂垣等,1982),云南记录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勐腊:城郊l959.4.28,1960.2.9.,易武l958.4.28.,l960.1.15.,勐仑1959.3.20.,l2.13.,勐远l959.4.7.;景洪小勐养1960.4.4~7.;西盟南康河1960.1.22.。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头顶和冠羽呈辉黄色;头侧和后枕、颈、肩、背至尾上覆羽、翅上覆羽、飞羽及尾羽均呈黑色,具金属反光的宽缘;颏、喉和上胸黑色,羽缘亦具金属光泽;下胸和腹至尾下覆羽辉黄色;腋羽黄色;翅下覆羽白而具黄色宽缘和黑色斑纹。
雌性成鸟:额、冠羽和腹部黄色较雄鸟稍淡而暗;其余头部和上体黑而渲染亮橄榄绿色;颏、喉和上胸呈暗黄绿褐色;翅和尾羽黑而微沾绿色。
幼鸟:似雄鸟,但冠羽不如成鸟之长而显著。
虹膜暗褐或红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暗铅色,爪褐色。
|
分类讨论 |
广西龙州、融水、柳州、百色、钦州、宁明、南宁,福建南平、福州,海南岛等地分布的冕雀属M.S.sorsa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体羽的黄色部分较浅淡,黄色冠羽具纤细的暗色羽干纹。郑作新(1987、1994)将分布于海南岛的冕雀列为M.s.flavocristata亚种,李桂垣等(1982)经过各地标本的比较研究,认为海南岛的冕雀应属M.s.seorsa亚种。 |
分布地 |
盈江、耿马、西盟、景洪、勐腊、勐海,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和泰国等。
|
生态学 |
冕雀多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的常绿阔叶林问。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偶尔也有3~5只结小群的。冬天有时与多种雀鹛、噪鹛等鸟类混群。
4月间繁殖,巢呈杯状,用苔藓、草茎等为材料,巢营于树洞中。每窝产卵5~7枚,卵呈白色而缀以红或褐色等斑点。
冬季在耿马、盈江那邦剖检3只鸟胃,胃内含物以甲虫为主,兼有蚁和蚊等。
栖息地海拔500~1000m。资源状况为热带雨林中的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