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属名 |
Par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山雀属 |
学名 |
Parus montanus weigoldicus Kleinschmidt |
中文名 |
褐头山雀 |
英文名 |
Willow Tit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artus weigoldicus Kleinschmidt,1921,Falco,l7:3,nom.nov.for:Parua salicariu weigoldicua Kleinschmidt,1921,Berajah:19(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云南维西巴迪)。
Parus montanus weigodicus,Howard,R.& Moore,A.,l984,P.499.;Paynter,R,A.,1967,12:80.;Vaurie,C.,l959,p.482.;李桂垣等,1982,13:38~41;郑作新,1987,P.892;彭燕章等,l987,P.396。
|
鉴定特征 |
全长l06~130mm。体形大小和羽色与沼泽山雀很相似,但头顶呈浓栗褐色;上体赭红褐色;颊和耳羽至颈侧白色;颏和喉黑色;腹部棕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ll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有5亚种,云南有亚种。 |
形态描述 |
(依1961.8.7采自四川康定标本描述)
成鸟:额、头顶和后颈均栗褐色;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背、肩、腰至尾上覆羽赭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缘棕色;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甲+羽)具赭褐色狭细边缘,次级飞羽具较宽的同色羽缘,飞羽内(甲+羽)狭缘以灰白色;覆羽褐色,外(甲+羽)具较宽的赭褐色羽缘;胸、腹、尾下覆羽和两胁均呈棕色;腹部中央色淡,呈乳黄白色;腋羽乳黄沾棕;翅下覆羽乳黄白色。
虹膜暗褐;嘴褐黑;脚铅褐色,爪淡褐色。
|
分类讨论 |
Klinshmih(1921)。据采自云南西北部德钦的标本,鉴定了P.m.weigoldicus亚种。该亚种的羽色与沼泽山雀的P.P.clejeani亚种十分相似,仅头顶多显栗红褐色。鉴定是否有误,该亚种能否成立有待研究。 |
分布地 |
维西、德钦、中甸,为留鸟。省外见于青海南部玉树、杂多、襄谦、斑玛;四川北部若尔盖、红原、马尔康、松潘,西北部白玉石渠,西部巴塘至康定,中部俄边,西南部木里;西藏东南部察隅,西南部垣曲、中条山等一带,为留鸟。P.m.weigoldicus亚种国外不见分布。 |
生态学 |
褐头山雀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暗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问。通常成群活动,也见单个或成对活动。性较活泼,在枝桠问穿梭寻觅食物,有时能倒悬枝头。食物主要是昆虫。
一般于5月初开始繁殖,每年产卵l窝,每窝6~10枚。卵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
栖息地海拔2600~3600m。资源状况为滇西北山地林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