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属名 |
Par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山雀属 |
学名 |
Parus venustulus Swinhoe |
中文名 |
黄腹山雀 |
英文名 |
Yellow—bellied Tit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Parus venustulus Swinhoe,1870,Proc.Zool.Soc.London:133(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
Parus venuatMlus,Howard,R.& Moore,A.1980,P.500;Paynter,R.A.,l967,12:94;李桂垣等,l982,13:22~23;郑作新,1987,P.883~884;郑作新,1994,P.155;彭燕章等,l987,p.394。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其他山雀稍小,全长l01~lllmm。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与绿背山雀相似,但腹部中央无黑色纵带。 |
采集地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未存云南省标本。 |
形态描述 |
(依1988.10.采自贵州江口标本描述)
雄性成鸟:额、头顶至上背呈闪亮黑色;眼先黑色;颊、耳羽至颈侧白色;后颈具l块白色而微杂黄色的块斑;肩、下背和腰亮蓝灰色;腰羽较浅淡;飞羽暗褐色,外(甲+羽)概缘以灰绿色;初级飞羽外缘端部灰白色;三级飞羽具黄白色羽端;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而沾黄的羽端,形成2道明显的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最外侧l对尾羽外(甲+羽)近基部和其余外侧尾羽外(甲+羽)中部呈白色;颏、喉和上胸呈略带金属反光的黑色;下胸和腹鲜黄色;两胁黄绿;尾下覆羽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而沾黄。
雌性成鸟:额、头顶、眼先至后枕呈灰绿褐色;后颈斑呈淡黄白色;背羽均呈灰绿色;飞羽和翅上覆羽边缘绿色,三级飞羽和覆羽均具淡黄白色羽端;两颊及耳羽灰白;颏、喉淡黄色;胸、腹部呈黄色;两胁灰黄绿色。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头侧和喉均沾黄色。
虹膜深褐色;嘴灰蓝黑色;跗蹠和趾铅灰;爪淡褐色。
|
分布地 |
昆明、永善,偶见。省外见于甘肃西南部、陕西秦岭、山西南部、湖北、湖南、江苏南京、上海、浙江宁波、江西九江、安徽黄山、福建邵武和福州、广东北部及其沿海、广西、四川、贵州,为留鸟、地方性旅鸟;河北偶见。 |
生态学 |
黄腹山雀常成群活动于阔叶树上,也跳跃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等混群活动。鸣声似“子一,子一”。4月开始繁殖。巢筑在树洞中呈杯状,用苔藓、柔软草叶、草茎等构成,内垫兽毛等物。每窝产卵5~7枚。卵呈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李桂垣等,1982)。
栖息地海拔700~1 400m。资源状况为偶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国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特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