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Jac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鸻科 |
属名 |
Hydrophasianus Wagler,1832 |
属中文名 |
水雉属 |
学名 |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Scopoli) |
中文名 |
水雉 |
英文名 |
Pheasant—tailed Jacana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Tringa Chirurgus Scopoli,1786,Del.Flor.et Faun.Insubr.2:92(模式标本采集地:菲律宾吕宋)。
Parra sinensis Gmelin,1788,Syst.Nat.,ed.13,1:709(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Ali,S.&S.D.Ripley,1969,2:1 99;Johnsgard,P.A.,l981,P.38—39;郑作新,1987,P.197—198.
|
鉴定特征 |
体形与秧鸡相似,除枕部黑色外,整个头部和颏、喉至上胸白色;后颈至肩金黄色;两翅具大形白斑;上体余部褐紫色;中央尾羽极为延长。下体黑色;跗蹠细长,爪特尖长。 |
亚种信息 |
耿马孟定1960.4.7.,l964.5.24.;景洪橄榄坝1960.4.6.。 |
采集地 |
耿马孟定1960.4.7.,l964.5.24.;景洪橄榄坝1960.4.6.。 |
形态描述 |
成鸟(繁殖羽):整个头部及颏、喉和上胸白色;后枕部具黑色块斑;后颈金黄色,其两侧的黑色细纹与枕部黑斑相连;第l、2枚初级飞羽纯黑,前者近羽端处的羽片变细狭且向后延长,呈悬垂的水滴状羽端;第3枚初级飞羽内翈白,外翈与端部黑色;自第4枚开始内外翈均白色,端缘黑色,羽端形尖;翼覆羽纯白,构成大形白色翅斑;三级飞羽、肩羽和背羽褐色渲染紫色光泽;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中央尾羽特形延长。胸、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翅下覆羽、腋羽及两胁白色。两性相似。
幼鸟:据l960年4月6日采自西双版纳州两号标本:1号幼雄的前额白色,具黑色点斑;眉纹、颊和颏、喉白色;头顶、后颈中央、背、肩、三级飞羽和尾上覆羽均铜褐色,闪紫铜色光泽;枕部稍杂黑色;后颈两侧浅金黄,其后部的白色带斑向下伸达前胸;黑色贯眼纹从眼先伸至眼后、耳羽、颈侧和上胸部,形成黑色领环;胸部白色而具黑斑;胁、腹和尾下覆羽纯白;翅上小覆羽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余部与成鸟相似。
性别不明者的前额白而具黑斑;头顶黑色;后颈浅金黄色,稍杂黑色斑纹;两颊、耳羽和颏、喉白色;黑色贯眼纹从眼先伸达颈侧和胸部黑色相连;胸、腹及尾下覆羽黑褐,具白色杂斑 ;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淡黄色;嘴蓝色(夏季)或暗绿色(冬季);跗蹠和趾绿褐色,爪黑色。
|
分布地 |
思茅、耿马、景洪等地,留鸟。省外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江、江苏、台湾、海南岛等地,也见于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斯里兰卡、爪哇、苏门答腊以及菲律宾群岛。 |
生态学 |
水雉栖息于水草茂密的沼泽地或池塘中。因体态轻盈,脚趾和爪细长,能均匀地分散体重,故能在漂浮的莲叶或其它水生植物上行走和奔跑,且擅长游泳和潜水。主要以水生昆虫、虾、各种软体动物、植物种子和根茎等为食。水雉在云南的繁殖资料不详。据Johnsgard(1981),水雉在印度的繁殖期为6—9月底。另据蔡其侃(1988),在北京郊区繁殖期为6—8月底。每窝卵4枚,呈梨形,呈橄榄褐色至古铜绿色。当巢或卵被破坏后,雌鸟能在1个月内产卵3—4窝。孵卵由雄鸟承担,孵化期26天。孵卵期间遇到洪水或干扰时,能用胸部将卵推移或用嘴把卵移到离巢15m的地方继续孵化。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1200m。资源现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