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 科名 | Timaliinae |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 属名 | Paradoxornis Gould,1836 |
| 属中文名 | 鸦雀属 |
| 学名 | Paradoxornis guttaticollis David |
| 中文名 | 点胸鸦雀 |
| 英文名 | Spot—breasted Crowtit,Spot—breasted parrotbill |
| 俗名 | 黄嘴鸦雀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 引证信息 | Paradoxornts guttaticollis David,1871,Bull.Nouv.Arch.Mus.Hist.Nat.Paris 7:8,14(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四川宝兴)。 Paradoxomis flavirostris gongshanensis郑作新,l984,动物学报30(3):279(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云南漾濞)。 Paradoxomis guttaticollis gongshanensis,郑作新,2000,P.1 35。 Paradoxomis flavirostris guttaticollis,郑作新,1987,P.749;郑作新等,l987,P.264;彭燕章等,l987,P.338~339。 Paradoxornis guttaticollis,Ali,S.& Ripley,S.D.,l987,P.445~446;Howard,R.& Moore,A.,l984,P.435;Mayr,E.& Paynter,R.A.,l964,10:433。 |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190mm。额、头顶和后颈栗棕;上体余部棕褐色;脸白色或皮黄色;耳羽黑色;下体淡皮黄色;喉和上胸具黑色矢状斑。 |
| 亚种信息 | 本种为单型种(Ali & Ripley,1987;Howard & Moore,1984;Mayr & Paynter,1964)。 |
| 采集地 | 保山坝湾1965.6.26.;宾川鸡足山1981.11.13.;大理温泉l985.1.10.;盈江:大南俄1965.4.12.,雪梨l965.4.28.;绿春黄连山1972.4.10~20.;蒙自期路白1985.4.7.:元阳果统l961.5.18.;昆明谷律l990.4.;丽江鲁甸l956.8.21~22.;永德大雪山1964.4.30.;福贡知子罗(原碧江农中)1978.7.17.;贡山:巴坡1973.5.17.,双拉洼1973.6.20.,珠利达1973.12.30.;泸水姚家坪1974.2.10.;澜沧营盘黑山l966.4.20.;江城岩脚1972.6.11~19.;景东:灰窑1964.9.13.,林街l964.7.22.,磨刀河1964.11.12.,温卜l964.8.24.;思茅l956.12.27.;勐腊易武l960.1.20.;峨山玉白顶1967.11.19~29.。 |
| 形态描述 | 成鸟:前额、头顶和后颈栗棕色;背、腰和肩羽棕褐色;尾羽淡褐色,羽缘棕褐色;眼先、耳羽和颊的后侧黑色;眼周近白;眼下和眼后棕白色或白色,羽基黑色,或多或少显黑白斑纹状;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褐色,各羽外(甲+羽)和最内侧飞羽沾棕褐色;颏黑色,下体余部淡皮黄色;腹部中央略浅淡;喉和胸部具黑褐色矢状点斑。 虹膜褐色;嘴蜡黄色;跗蹠暗褐色。 |
| 分类讨论 | 郑作新(1976、1984、1987)和郑作新等(1987)将P.flavirostris和P.guttaticolis列为黄嘴鸦雀(P.flavirostris)的2亚种。但Ali & Ripley(1987)、Howard & Moore(1984)和Mayr & Paynter(1964)等文献,均将该2种鸦雀单列为种。郑作新(1994、2000)亦将其分别单独为种,中文名分别改为斑胸鸦雀(P.flavirostris)和点胸鸦雀(P.guttaticolis)。 郑作新(1984)和郑作新等(1987)认为云南西部的标本翅长为82.5(81~86)mm,较其他地区标本的翅长为短,嘴也较小些。因此,将其列为点胸鸦雀贡山亚种(P.g.gongshanensis),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体形较小,翅长♂♂不超过86mm,而指名亚种的体形较大,翅长在86mm以上(郑作新,2002)。我们查阅了《贵州鸟类志》和《广东鸟类彩色图鉴》的记述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所收藏采自广西、贵州和云南各地的43号标本,发现除个别标本的翅较长,达88mm或89mm(广西崇左的1号标本和贡山珠利达的1号标本)之外,其余大多数标本的翅长均不超过86mm;同时发现采自大理、泸水、江城和昆明的标本中仅有5号标本的嘴形较小。因此,翅的长短和嘴形的大小很可能是个体差异。所以,认为贡山亚种(P.g.gongshanensis)不能成立。 |
| 分布地 | 勐腊、思茅、景东、澜沧、江城、永德、耿马、保山、腾冲、盈江、泸水、贡山、福贡、宾川、漾濞、峨山、绿春、元阳、屏边、蒙自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及孟加拉国以及中南半岛北部与我国毗邻的山地。 |
| 生态学 | 栖息于山坡灌丛、矮竹丛或稀树草坡等地,常结小群活动。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剖检3~6月采自耿马、永德、盈江、保山和腾冲的l2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昆虫(6次)、鳞翅目昆虫(1次)、直翅目昆虫(1次)、膜翅目昆虫、昆虫幼虫和蛹以及茧(1次)、其他昆虫(5次);植物种子(1次)、植物果实(2次)。动物性食物占92%,植物性食物仅占8%。 栖息地海拔l000~27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