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属名 |
Netta Kaup,1829 |
属中文名 |
狭嘴潜鸭属 |
学名 |
Netta ruffna(Pallas) |
中文名 |
赤嘴潜鸭 |
英文名 |
Red—crested Pochard. |
俗名 |
大红头。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Anas rufina Pallas,1773,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s 2:713(模式标本采集地:里海及Tartarian Desert的湖沼间)。
Netta rufina,Ali,S.& S.D.Ripley,1987,P.45;Howard,R.& A.Moore,1984,p.73;Johnsgard,P.A.,l978,P.274;Mayr,E.& G.W.Cottrell,1979,P.481;郑作新等,l979,P.87—89;郑作新,1987,P.62—63.
|
鉴定特征 |
嘴形较窄;雄鸟头浓栗红色,冠羽亮棕黄色;上体大都褐色,翼镜纯白色;下体除两胁为白色外,均黑褐色;嘴赤红色;脚土红色。雌鸟羽冠不显著,上体淡棕褐色;下体灰褐;嘴黑褐色;脚淡黄褐。 |
采集地 |
宁蒗泸沽湖l981.11.21—25.;永胜程海l984.12.23.;石屏异龙湖1983.12.13.;大理洱海沙村l985.1.4—5.。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头顶至后枕具亮棕黄色冠羽;头侧和颏及上喉栗红色;下颈及上背黑褐色;下背暗棕褐色,至腰和尾上覆羽转为黑褐色,并略显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灰褐,羽缘淡棕白。肩羽棕褐,基部具一明显的白斑;翅上覆羽灰褐;三级飞羽棕褐;翅缘白色;初级飞羽除羽端和外侧几枚飞羽的外翈褐色外,均为白色而略沾棕色;次级飞羽粉白色,端缘黑褐色,形成翼镜。上胸黑色;下胸至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两胁白具褐色细小斑纹并渲染粉红色,腋羽、翅下覆羽粉白色。
雌性成鸟:头顶至后枕冠羽暗棕褐,后颈浅棕褐,头和颈余部灰白色;颏、喉近白;上体淡棕褐色,腰羽黑褐色;尾羽暗棕褐,缀棕白色狭缘。翅与雄鸟相似,翼镜灰白色。下体淡灰褐色,羽缘浅淡;尾下覆羽几呈白色。两胁棕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雄性幼鸟:据l985年1月5日采自大理洱海沙村的标本描记:下胸黑褐具明显的棕白色羽缘;上腹浅灰褐色,杂黑褐色斑;胁白而杂浅褐色。余部与成年雌鸟相似。虹膜红色(雄鸟)或桔黄色(雌鸟);嘴红色(雄鸟)或黑褐色,外缘桔黄色(雌鸟);跗蹠土红(雄鸟)或淡黄褐(雌鸟)。
|
分布地 |
昆明、宜良、嵩明、石林、江川、宁蒗、永胜、石屏、个旧、大理、洱源、剑川等地,冬候鸟。省外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青海柴达木盆地柴旦等地繁殖;四川、西藏南部,旅鸟,冬季偶见于我国中部山西、河南、湖北沙市和东南部福建福州,迷鸟;贵州,偶见冬候鸟。国外主要在多瑙河下游,东至吉尔吉斯草原,西到西伯利亚西部、南到叙利亚北部、伊朗等亚洲中部和欧洲中部地区繁殖。冬季主要在印度和缅甸,但也见于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和地中海的东部等地越冬。 |
生态学 |
赤嘴潜鸭白天在较宽阔而平缓的湖泊、水库或坝塘的水面上漂浮,亦见在湖畔或近水的沙滩活动。常七八只结成小群,有时也见数十只或上百只的大群。1984年11月23日在洱源茈碧湖见30多只,同年12月在洱海沙村附近的水面上见上百只的大群。不甚畏人,当人和船接近时,并不立即飞走,而是继续在水面活动。
赤嘴潜鸭一般在水面采食水草和藻类,有时亦见在水田、沼泽地和湖畔等浅水区域觅食,食物基本上是植物性食物,很少有动物性食物,剖验ll月、l2月和l月采的7胃,其中黑藻(1胃)、水草碎片(5胃)和芦花芽苞(1胃)。所有胃内均有不同重量的砂砾。
云南省越冬的种群在各高原湖泊中的数量不等,其中以宁蒗泸沽湖、大理洱海最多,据统计达900--1000多只。在石屏异龙湖、路南月湖、洱源茈碧湖、剑川剑湖等湖泊中均为优势种。而在永胜程海、江川星云湖等为稀有种(杨岚等,l988)。
赤嘴潜鸭肉质肥美,羽绒可做填充用;形态特殊、羽色艳丽,有观赏价值。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l300--2600m。资源现状为优势种。
|
图像信息 |
 |